“投机”一词,作为“抓住时机”来理解时,原本并无贬义。缩略图
2024年 4月 20日 作者 微课阅读

“投机”一词,作为“抓住时机”来理解时,原本并无贬义。

“投机”一词,作为“抓住时机”来理解时,原本并无贬义。

当年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,准备把自己的两个兄弟杀了,但总有点忐忑不安。于是找人占卜,测测凶吉。

这时候,他的幕僚、后来帮他独当玄武门的张公谨跑进来,把占卜用的龟壳一把扔到地上,说道:占卜是在决定事情要不要做时用的。现在既然事情已经决定要做了,还有什么好占卜的?就算测出来不吉,也没得回头了。

 

李世民深以为然。于是玄武门事成,秦王也成了太宗。

后来《新唐书·张公谨传赞》称:“投机之会,间不容穟,公瑾所以抵龟而决也。”——机会空间小到连一粒麦穗都容不小,所以公瑾要扔了占卜的龟壳,当机立断。完全是以赞赏的语气来用“投机”这个词的。

 

收录了大量宋代史料奏章的《三朝北盟会编》里也有提到:“古语云:投机之会,闲不容发”。那也是以褒义词来用的。

但在这之后,投机的含义,逐渐开始变味。清朝时就有贬义的用法了,而到鲁迅说“几乎不过是投机的和盲动的角色”时,那就完全是鄙视的语气了。

再到中国计划经济时代,“投机倒把”就不仅仅是一个贬义词,更是一项罪名了。

改革开放后的今天,虽然不会再因“投机”而入罪,但“投机”,仍然是一种被人们普遍所不耻的行为。

今天,人们对“投机”的批评,大致包含“缺乏原则”和“不顾风险”这两层含义。

前者,更多的是道德的批判。比如说某人“政治投机”,并不是要指出这个人政治上一定会失败,而是批评这个人并没真正的政治信仰,不值得尊重。

而后者,则更多地是一种对结果的判断。我们说市场“投机气氛太浓”,并不是对市场进行道德评判,而是试图警告,市场将会不可避免地下跌。

道德批判,涉及主观判断,不作讨论。但认为投机行为忽视风险、缺乏审慎,最终会产生灾难性结果,则是对风险和投机的很大误解。

 

事实上,不投机,非但不太可能有超乎寻常的收获,反而可能会面临意想不到的风险。之所以普遍存在对投机的误解,主要是把“投机”和“赌博”混为了一谈。

投机和赌博的区别,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。

 

首先,投机的回报是未知的,而赌博是确定的。

如果你买入一张彩票,虽然这张彩票是不是能中奖是未知的,但这张彩票的内在回报函数(多少人能中奖,能中多少奖)都是确定的。

如果你买入一种股票,世界上没有一个人——包括巴菲特在内——能够知道这个股票的价格会到多少。它的回报是完全不确定的。

 

所以,买彩票是赌博,买比特币是投机;买债券是赌博,买股票是投机;卖期权是赌博,买期权是投机;找稳定的工作是赌博,创业是投机。

 

其次,投机的风险是明确控制的,而赌博对风险是不考虑的。

 

投机者对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有明确的认识,知道自己很可能会失败,会努力控制风险。所以投机者是灵活的。一次甚至几次的失败,都不会产生致命影响,还可以继续保持投机的机会。

而赌博者则是只关注可能取得的收益,不会有意识地去控制风险。因此赌博者是受制约的。一次的失败就可能产生毁灭性的影响,从此(或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)失去继续参与的机会。

 

所以,用1%的资产做期货是投机,用100%的资产做期货是赌博;刚工作的年轻人融资买股票是投机,退休人员融资买股票是赌博;谈恋爱是投机,结婚是赌博。

 

投机在个人生活、投资理财、商业经营、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,源自于知识的局限性。

 

人们通常认为一份固定的工作更稳定,固定回报的投资更安全。但这里所说的“稳定”和“安全”,是基于我们当前的认知是正确的前提:所就职的公司能够持续经营,所承诺支付回报的机构有能力兑现。

不管这些前提条件目前看来多么的可靠,但知识的局限性,决定了这些前提假设,始终会有出错的可能——不管这种可能有多小。那些曾经以为抱着铁饭碗的下岗工人,以及买过雷曼兄弟债券的人,对这一点深有体会。

而最糟糕的地方在于,这些前提假设正确与否的结果影响,是非常不对等的。

如果一切顺利,你的事业发展前景、你所能取得的收益,是有限的、明确的。而一旦意外发生,你所承受的结果则是灾难性的。所以从本质上讲,找一份稳定的工作、投资债券,更像赌博。

而投机的吸引力在于,同样是基于知识的局限性,同样是会有不对等的影响,其结果却是有利于投机者的。

买入股票,确实会亏钱,但你的亏损是明确的,最多就是100%,而你的收益却是没有上限的。相类似的,创业很可能失败,但风险也是确定的,就是你所投入的精力和金钱,但其回报也是没有限制的。

这就好比你要攀高。一种方法是用扶梯,另一种方法是用蹦床。

 

扶梯似乎更稳妥,但它能达到的高度已事先确定。万一它不是看上去那么牢固,或者出点意外没踩好,你可能非但达不到预期的高度,反而摔得很惨。

而蹦床看似难以控制。但即使你没弹起来,甚至踩偏摔跤,你的损失是有限的。而万一运气好,蹦床的弹力足够大,你的蹬弹用力又正好配合,你就可能弹得非常高,达到扶梯所无法达到的高度。

这也就是《黑天鹅》一书作者塔勒布所说的“反脆弱性”——控制好风险,确保自己不出局,然后让机遇带你成长。反过来,你就是脆弱的——依赖于一切正常、不出意外。

 

投机的吸引力在于,风险是确定、有限的,而收益是不确定、无限的。而很多看似安全的选择,却是收益确定、有限,风险却超乎预想。

 

投机性,对社会发展来说,尤为重要。计划经济的失败,在于低估了知识的局限性。而市场经济的活力,源自于市场参与者的投机性。

当今社会对投机的贬低,很可能源自于知识份子尤其是文人对公众舆论的影响。知识分子通常是低估知识的局限性,低估投机的重要性。

在现实生活里,真正投机失败的人,人们通常不会过多指责,而是更多地给予怜悯和同情,加上一些不便直接表达的幸灾乐祸的窃喜。

最让众人痛恨的,是成功的投机者。最常被人斥责为投机的,至少以世俗的标准,往往是比斥责者更成功、更有钱。

“投机”可以很好地缓解对成功者的妒忌,可以为自己的平凡提供合理的解释。别人能成功,不是因为能力强,而是因为冒险,因为运气。他们的成功只是暂时的,迟早会因自己的投机而重新失败。而我的平凡,不是因为能力不足,而是因为我更理性、更谨慎。

 

不独中国、今天如此,外国、历史上,这种现象也很普遍。

 

凡谈到投机,最常被人举为反面例子的“荷兰郁金香泡沫”,经历史学家考证,基本上就是被文人渲染出来的传说。

 

1636年底到1637年初,郁金香价格确实经历了一个大幅上涨和快速下跌的过程。但参与者从来没有像后来所传说的那样普遍,也没有像后来传说的那样导致灾难性影响。

通过查阅历史档案资料,历史学家发现,当年参与郁金香交易的,主要是富裕的商人和手工业者。而根据缴税记录、遗产登记等历史资料来看,这些参与者,绝大部分在郁金香泡沫之后,仍然相当富裕。即使有个别破产的,也很可能是正常生意失败,很难说和郁金香交易有关。

 

而从当时荷兰整体经济运行状况来看,也没证据显示受到郁金香交易的影响。(1635到1636年期间席卷荷兰的瘟疫,可能是郁金香泡沫成因之一。大量人口死亡,富裕家庭中的幸运者一下子获赠很多遗产,提供了投机的资本。)

而郁金香泡沫的传说会广泛流传,是因为当时的文人组织,看不惯这些投机的暴发户,编写印刷了大量批评讽刺的小册子(当年的自媒体)。而后世的文人,又根据这些宣传小册子的内容,不断渲染。

“投机”一词,作为“抓住时机”来理解时,原本并无贬义。插图

 

这是1999年2月美国salon网站上的一幅漫画。可以说继承了当年鼓吹郁金香泡沫的文人的传统。

 

漫画顶端写着:“美国在线现在市值是CBS电视网的3倍——而至今还没赚钱的亚马逊,是巴诺书店的11倍还多!”旁边的企鹅向那个股票经纪人模样的人问道:“嗯,比夫,你有没有听说过郁金香疯狂…?”

与三百多年前的郁金香泡沫不同的是,互联网泡沫离我们足够近,我们可以有足够的数据来检验。

十九年后的今天,美国在线因为购并,难以直接评估其市值,而亚马逊的市值,已经是巴诺书店的2200多倍。

如果在看到这幅漫画时,你用1万美元,一半一半分别买入漫画暗示更有价值的CBS和巴诺书店股票,那你到今天,你的投资组合大概价值1万6千美元。

相反,如果是一半一半分别买入漫画所暗示的“疯狂”的美国在线和亚马逊股票的话,那你的投资组合的价值,今天就要超过10万美元。

所以说,要想赚钱的话,是不能听漫画家和文人的。知识的局限性、投机的重要性,是他们所不理解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