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么被治愈,要么被遗忘缩略图
2024年 4月 20日 作者 微课阅读

要么被治愈,要么被遗忘

一道逻辑题

张先生对李小姐打了个喷嚏;李小姐对王阿姨打了个喷嚏。已知:张先生有流感,王阿姨没有流感。请问:“有个得流感的人对没有流感的人打了个喷嚏”这句话说得对不对?

你会选择:(1)对,(2)不对,还是(3)不确定?

世界上的三种人

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。面对不确定性,会有三种人采取三种不一样的态度。

第一种人,害怕不确定性,遇到未知事物就望而却步。这些就是只把钱存银行,只投“固定”收益产品,总想着到大公司、事业单位,找一份“稳定”工作的人。

这种是平凡人。

第二种人,不承认不确定性,认为一切尽在自己掌握和了解之中。这些就是满融炒股,追求极端效率,相信自上而下管理的人。

这种是野蛮人。

第三种人,承认不确定性,但欢迎不确定性,通过不确定性获利。这些就是进行权益投资,愿意试错,相信市场选择的人。

这种是聪明人。

第一种人很容易识别,但第二和第三种人不容易区别。在任何一个时点上,运气好的第二种人,通常都能取得比第三种人更大的成功——只是各个时点上取得成功的第二种人不是同一个人。

区别第二种人和第三种人最可靠的方法是时间。

测试题的答案

前面测试题的答案是(1),这句话是对的。

如果要问“哪一个”有流感的人,对没有流感的人打了喷嚏,我们无法确定。

但题目问的是“有没有”有流感的人,对没有流感的人打了喷嚏,我们可以确定,肯定是有。

如果王小姐有流感,那就是她对没有流感的王阿姨打了个喷嚏;如果王小姐没有流感,就是有流感的张先生对没有流感的她打了个喷嚏。

“有个得流感的人对没有流感的人打了个喷嚏”这句话都没得说错。

预测的时间精度

预测事件的确定性(或者说不确定性),往往和时间精度有关。

两头的精度(特别短或特别长)时间的确定性往往更高。不确定性最大的,是中间精度的预测。

极短时间内的变化,受有限直接因素影响,相对容易预测。极长时间的变化,受有限根本因素影响,也相对容易预测。中间段时间周期,各种因素相互动态影响,又还没达到平衡,最难预测。

股票投资中,以秒及以下为周期单位的高频交易,容易成功;以年为周期单位的长期投资,也容易成功。最困难的是以天到月为周期单位的投资或交易。

要么被治愈,要么被遗忘

以天为时间单位,疫情收敛的趋势很明显。如果以周和月为时间单位的话,确定性仍然不小。

目前的形势是在严格管控下取得的。随着人员复工、管控放松、海外发展等等因素变化,接下来会如何发展,仍然有很多不确定性。尤其此次病毒有很多无症状携带者,使得评估预测更加困难。

但如果以年为单位的话,疫情必然过去——不管病毒的发展情况怎样。

如果经过这一轮严控,病毒被打回深山,自然一切恢复正常。既使潘多拉之盒已打开无法收回,那我们也会学会适应和它共存——就和其他已有流行的病毒一样。

就和每一次的食品安全事件一样。

病毒也会学会降低伤害,和我们共存。

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我们每个人都会死,但没人会因此而每天衣食不思,茶饭不香——除了极少数人。我们把这些人称为“抑郁病人”。

严厉的管控措施,可以作为短期内有效控制手段。但时间越久,成本越大,效果越差。不是长期的生活方式。

对于我们无法控制的事物,我们会学会适应和遗忘。如果没有这种本能,人类不会生存至今。

对新冠疫情的严控是合理的

有些观点认为,中国对新冠疫情爆发后的严控措施是过度反应。这种看法是片面的。是第二种人的反应,缺乏对不确定性的认识。

没有人愿意“过度”反应。但谁能知道这个“度”在哪里?

对于快速变化、充满不确定性的疫情变化,如果只是基于现有知识和信息反应,是非常危险的。只有对可能的更坏情况做提前预防,才是审慎的方法。

此次新冠疫情是全新病毒,没有天然抗体,没有类似疫苗,未知风险非常大。初期的严厉控制,是必须的。

回头来看,可能发现大部分的预防措施都是“过度”的,但这很可能是一种错觉。正是有了这些“过度”反应,没有导致最坏结果发生,才导致这些措施看上去“过度”。

而且,就像花钱买保险一下,10次里面9次可能都是没必要的,但只要1 次能避免灾难性结果,那这10次保险都是值得的。因为你无法知道灾难是哪一次发生。

幅度比频度更重要

投资人和分析师最大的区别,投资人关注幅度,分析师关注频度。

分析师关注说对了几次,说错了几次,正确的概率是多少。

投资人关注的正确和错误的幅度。可以错10次,但可以只对1次,把全部错的所亏的钱都赚回来,比如风险投资.也可以对10次,但只错1次,把全部对的所赚的钱亏出去,比如固收产品违约。

成功的人不怕犯错,甚至不怕多犯错。需要担心的是每次犯错的代价不要太大,而做对的时候,却能够有足够大的收益。

2009年猪流感大爆发

(以下内容基于维基百科,没有查阅原始资料。)

导致2009年猪流感的是H1N1病毒的一个新变种。在2009年4月开始在美国被发现,并被溯源到墨西哥。有证据显示,该病毒已在当地传播数月。

墨西哥政府随后关闭了很多公共和私人场所以试图控制疫情,但病毒仍然在全世界扩散。

2009年4月底,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了有史以来第一个“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”。

2009年6月,病例太多,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控中心停止统计发病人数,直接宣布“大爆发”事件。

2009年11月,疫情进入收敛阶段。

2010年5月,病例大幅减少。

2010年8月,世卫组织宣传大流行结束,成为季节性流感。随后每年季节性流感中的相当部分病毒,都与这一病毒有关。

据估计,大流行期间,全球11~21%的人口(7~14亿)感染了病毒,15~57.5万人员死亡。

估计的数字范围很广,显示即使事后来说,要想准确估计受影响程度,都不容易。

通常季节性流感的受害死亡人员,主要是特别年轻和特别年老人员。这次流感大流行的主要死亡受害者都是65岁以下年轻人。

据认为,可能是老年人在他们年轻时曾经历过类似病毒的考验,具有一定的免疫力。

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爆发

(以下内容基于维基百科,没有查阅原始资料。)

H1N1病毒导致的上一次流感大爆发是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。

这次大流行,不是起源于西班牙,也不是西班牙最严重。当时正值一战,参战国担心影响士气,对相关疫情的媒体报道严格控制。只有中立国西班牙的疫情,受到广泛报道。

大流行的具体起源已很难确定,但在1918年初,美国和法国都有病例发现,并迅速在全世界蔓延爆发。

但首轮爆发的流感和季节性流感并没太大不同。死亡率在0.5%左右,主要是老人和小孩。真正造成巨大伤害的,是病毒变异后,在1918年10月产生的第二波大流行。

第二波的死亡率高达2%以上,几乎都是65岁以下,接近一半是20~40岁年轻人。

 

美国1918年流感各年龄段每10万人死亡率与历年流感比较

要么被治愈,要么被遗忘插图

通常流感变异是越来越弱。因为伤害小的病毒宿主活动范围广,容易传播;伤害大的病毒宿主在家休养,被人回避,减少传播机会。

但一战战场让这种选择机制正好相反。战场上病情轻的士兵被继续留在战壕,而病情重的人被送往后方去传播更多人。

(武汉市的疫情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地方,是否有类似选择机制?)

但到1918年底,第二波的疫情快速消退,接近为零。直到1919年初开始的第三波。

第三波的死亡率比第二波明显减弱,到4月开始也逐渐消退,并到1920年底被认为在全球范围正式结束。

1918~1919期间英国每月流感及肺炎千人死亡率

要么被治愈,要么被遗忘插图1

 

据估计,这次大爆发,使全球约5亿人受到感染,占当时人口27%左右。死亡人数4~5千万,甚至可能高达1亿。

只有中国,似乎没有这次大爆发的太大冲击。很可能中国已经历过类似病毒的冲击,从而获得了一定免疫性。

疫情的长期影响

讨论得比较多的一条是今后企业可能会考虑分散供应链,增加库存储备、降低杠杆,以提高抗高风险能力。

这些措施无疑是审慎的企业家所必须做的。就像人体对肺、肾脏这些重要器官有重复备份一样,企业经营中一些看似多余浪费、没有充分优化的资源,对企业应对突发事件、长期生存,却是必须的。

但是,不清楚企业的长期行为是否会有变化。就像司机在高速上看到车祸现场后,可能会在一段时间里放慢速度,但很快又会忘记风险,再度超速。

视频会议应用

视频会议的更广泛应用,可能是此次疫情后比较确定的一个趋势。

视频会议可以大幅降低成本,提高效率。网络不断提速,也为视频会议应用提供了公共基础。之所以还没更广泛应用,主要原因是学习成本和使用习惯。

此次疫情,强迫大家使用,学习。而一旦习惯养成后,今后的应用场景和机会可以大大提高。